【復課防疫】兒科醫生教復課防疫攻略 父母宜提前演練提升子女防疫意識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2/04/25 14:03

最後更新: 2022/04/25 15:06

分享:

分享:

在上課前,家長可將平常慣用的清潔程序演示一遍,確保小朋友能正確執行。(iStock圖片)

本地疫情放緩,小學在日前已分階段恢復半日課堂,但家長總擔心小朋友回校過群體生活,難免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。加上早前有報告指兒童染疫後患重症或併發症的機率甚高,令復課蒙上陰影。兒科專科醫生張傑認為只要小朋友做足防疫措施,家長便不用過分緊張。

自年初Omicron肆虐香港,教育局宣告1月中全港學校停課以來,在相隔3個月後,小學、幼稚園和中學終於陸續在5月恢復正常上學。張醫生認為小學生和幼稚園生的年紀尚小,他們在衞生、清潔和消毒方面的意識絕對不及成年人般謹慎,家長在復課前需多花些時間向小朋友清楚講解不同的防疫措施。

兒科專科醫生張傑認為,小朋友在學校時做足防疫措施,便能減低感染新冠病毒的機會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示範正確清潔措施

張醫生指小朋友較為活潑好動,手多多周圍摸是等閒事,但事後多會忘記清潔雙手,便直接觸摸自己的面部或身體。他們在玩樂時又很容易忘記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,與他人作較多的身體接觸。即使小朋友記得洗手,但亦未必能徹底洗淨,或是潔手時揉擦雙手不足20秒等。以上種種行為,均有機會提高小朋友感染傳染病的風險。事實上,除了新冠肺炎之外,痢疾、霍亂、肝炎、流行性感冒、手足口病等疾病也有機會經雙手接觸身體而傳播。

為了提升小朋友的防疫意識,事前演練十分重要。張醫生建議家長將平常慣用的清潔程序,全都跟小朋友演示一遍,如最常用的酒精搓手液,家長可先說明這在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,同時亦要仔細示範正確的使用分量和方法,讓小朋友跟着做一次。張醫生說:「我相信小朋友是懂性,只要告訴他這樣做是必須,相信他們會因此而服從。就如口罩一樣,起初不習慣,之後就會接受。」

家長可為小朋友準備多些口罩、酒精搓手液、一套後備衣物等,以便應付各種突發狀況。(iStock圖片)

在準備物資方面,除了消毒用品之外,上學需要用到的各樣物品,如書包、水壺等,均以容易清潔的材質為首選。同時要準備多些一次性的用品,如口罩,張醫生說:「最理想的情況是,當有需要除下口罩,如進食、飲水等,之後就要換上一個新的口罩。」另亦建議帶備多一套輕便衣服上學,以便遇上突發狀況時能夠即時替換,特別是被嘔吐物污染之後。

群體活動後勤清潔

目前復課多以半日上學為主,學生大部分時間會待在課室,張醫生認為此時小朋友全都分開坐,而且有膠板阻隔,在足夠的社交距離下,並沒有太大的感染風險。重點在於小息或午膳後的活動,小朋友玩得興高采烈,少不了身體接觸,張醫生說:「最重要是無時無刻都戴好口罩,而有流鼻水、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病徵的同學不可以參與活動,小朋友記得在活動後要做好清潔。」若活動是需要除口罩進行,例如游泳,參與者必須有額外的條件,如已接種新冠肺炎的疫苗、在活動前再量度體溫,以及做快速測試等。

有家長擔心小朋友在復課後,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。(iStock圖片)

在疫情高峰期時,外出回家後總要將全身消毒,隨身物品也不例外,如今小朋友放學回家後又該如何處理呢?張醫生說:「基本的清潔消毒是需要做,但不需要像早兩個月前高峰期的嚴格標準。小朋友回家後最好養成立刻洗澡,以及換上乾淨衣物的習慣。」至於上學的隨身物品,可用消毒紙巾等抹拭便可。

新冠併發症是兒童大敵

家長對於復課的憂慮,多源於小朋友感染Omicron後,有較高機會出現重症和併發症,包括神經系統併發症、呼吸系統併發症等,甚至在感染康復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。根據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日前指,第五波疫情至今已有逾7萬宗11歲或以下感染個案。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,兒童接種新冠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。

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,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是流感7倍,當中有2%兒童患者需深切治療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有說兒童感染Omicron後的徵狀輕微,指「感染好過打針」,林醫生認為此說法大錯特錯。「Omicron傳染力高,本港兒童和青少年感染後的死亡率較高,如果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的兒童,近乎百分百會出現抽搐的情況。亦有出現呼吸系統併發症,當中患上哮吼症(Croup)的比率更是一至四波疫情的11倍,嚴重可致呼吸困難。」

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,在4月初仍約有30多宗兒童重症個案,同時累計有十多宗兒童在康復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,有發燒、出疹、心臟及腎衰竭等徵狀。林醫生指,縱使感染時徵狀輕微,有25%的18歲以下感染者會受到「長新冠」後遺症的影響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。特別是目前醫院管理局購入的兩種新冠口服藥,均不適合兒童使用。預防勝於治療,兒童的開學防疫措施先從打疫苗做起,以減低受感染、入院及死亡風險。

記者︰劉妙賢